1979年正是党中央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年代,由于邓小平同志的当机立断,大批被“文革”耽误的知识青年走进了大学校门,我们上面的七七、七八级的有些学长们甚至是和他(她)们的孩子分别到大学和小学注册、报到的。我们班同学间年龄的最大差距是九岁,有同学到外省插队的时间达九年,有同学连续三次高考才如愿以偿。可想而知,当时是多么珍惜这来之不易,经过艰苦努力、不懈拼搏得来的上大学的学习机会。
当时我们晚间的作息制度是:教室10点熄灯,寝室10点半熄灯,总务后勤部门执行的很严格。但是我们的125教室和底楼另一间121教室是全校仅有的通宵教室,专为那些晚10点以后还要学习、看书的同学而开设。由于我们79医两个班大多是应届中学毕业生(只能这么表述,因为如果我们没考上大学,若干年后还要补初中、高中文凭,那是一个畸形的年代留下的怪事),一般晚10点以后就回到寝室洗漱、“卧谈”、休息了。但每当晚10点时许教室熄灯预备铃一打,就出现这样一道风景线:楼梯上脚步声隆隆,黑压压的大批学长们,尤其是“老骨头”们(当时我们对大龄学长的昵称)蜂拥至125教室继续他们的学习,我一直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他们在拼命的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追回来。他们的那种状态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无形中我也如同他们那样刻苦的学习,像海绵吸水般。也正因为如此,从125教室,从上海中医学院走出众多新时代的中医药事业的栋梁之材。
125教室成为当时上海中医学院学生刻苦学习的“拼命间”;成为学校优良学风、校风的一个缩影;成为我们记忆中美好回忆的精彩片段,让我们记住125教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