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显示,中医药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重要方法,也是此次疫情救治工作的一大特点。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中医药治疗的内容与此前各版本相比有了明显增加。
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何能大显身手?上海中药企业有什么积极作为?日前,记者就此专访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陈凯先。
专家简介
陈凯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他创新药物设计方法,获20余项发明专利,是我国药物设计和技术领域的主要开拓者。
记者:在上海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作为药学专家,您觉得中医药为何在这次疫情中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陈凯先:新冠肺炎是一种新的疾病,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在病理学、病原学、流行病学上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这给医生和科研人员的诊断、治疗带来了很大挑战。我们还没有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特效药的研发所需时间是比较漫长的,目前患者接受的主要是支持性、针对症状的疗法,医生也根据情况用一些抗病毒和抗感染的药物。
面对这次疫情,中医药已经证明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新冠肺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温病时疫,这是感受“外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几千年来,中医药专家提出了许多有关温病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所用方剂和成药有两方面功效:一是全身性的调理作用,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缓解脏器功能损伤,让患者以较快速度恢复健康。二是一些治疗温病的中药含有清热解毒成分,本身对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当然,这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
从这次疫情的临床实践来看,全国各地医疗界广泛采取了中西医结合方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中医药救治普及率超过90%,使病人的治愈出院时间平均提前了约2~3天。在武汉,有些医院还采用纯中医治疗方法,效果也很好,至今没有一例病人死亡。
正因为此,中央要求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在最新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中医药内容占了相当比重。
记者:上海有哪些中药在临床应用或临床研究阶段?
陈凯先:据我了解,上海医药的一批中药产品,多年来广泛用于各种呼吸道感染疾病和流感的治疗。为应对这次疫情,上海医药在中医药专家研讨、推荐的基础上,正在努力推动两个中成药产品和一个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和验证。
第一个是荆银颗粒。它是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王左教授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研发而成,由荆芥、金银花、四季青等9味中药组成。作为曙光医院院内制剂—荆银合剂的40余年临床应用表明,它对治疗肺经风热证,以发热、咽痛、咳嗽为主症的呼吸道疾病、病毒性感冒等有较好疗效,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上世纪90年代初,曙光医院开始对这个制剂进行剂型改革和新药研究,后与上海医药下属杏灵药业合作,成功研制出中成药荆银颗粒,获得国家中药新药证书。目前,上海医药正在推动荆银颗粒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应用。
第二个药是六神丸。它由麝香等6味药组成,清凉解毒,消炎止痛。钟南山院士最近在广东省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六神丸,说经过临床应用历史考验的中药,比如六神丸、连花清瘟胶囊,体外试验显示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在早中期新冠肺炎治疗中可以放心使用。
第三个药叫培菲康。它是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不属于中药,但与中医理论有关。这个药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和腹胀,也可治疗轻中度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人的肠道里有多种菌群,它们对人体微生态有调节作用。培菲康三株菌均是人体原籍菌,可发挥对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及益生功能。国内外研究发现,呼吸道感染、便秘、自闭症等多种疾病,都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学说,与国际上的微生态“肺—肠轴”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提示,肺与肠道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器官和功能系统,彼此间有内在关联。去年的一个RCT(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发现,培菲康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白介素6水平,这个因子是造成细胞因子风暴的关键因素之一。它还能降低抗病毒治疗带来的毒副作用和消化道不良反应,并通过微生态“脑—肠轴”调节改善患者的精神和睡眠。
已有医疗探索发现,微生态调节剂对新冠肺炎有一定治疗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从第四版到第六版,均推荐用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因此,对培菲康做临床验证,将是很有价值的。
此外,上海凯宝药业的中成药产品痰热清注射液,已进入临床治疗新冠肺炎的验证。这个药近日作为推荐用药,被列入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源:上观新闻
转载:上海中医药